长岛国家公园初访

我们想要在长岛做一些海洋保护的事情,已经想了两年了。之前总是有意料之外的原因没有上岛,这周终于成行。我们拜访了长岛国家公园创建办公室,分享了一些对于长岛国家公园的一些思考。

在浅浅的参观后,对于长岛国家公园的远景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在未来梳理思路前,今天想以简洁的方式勾勒一下理想中长岛国家公园的模样。

综合许多因素,我认为长岛国家公园应当以加拉帕戈斯为对标。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活动历史,是可以媲美加岛,而其管理思路、经营方式、生态产品,更是有很多应当借鉴。

– 虽然全球有大量的群岛,但是加岛的保护级别和尺度与长岛比较相似。两者都是一个可以用于建立国家公园且有人类活动的群岛。夏威夷、马尔代夫、佛得角等本身都是行政单元,虽有美景和生物多样性,却无法成为国家公园。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两者都是WWF的全球优先的200保护区域。得益于黄渤海的交汇、海陆的交汇、几个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长岛的地形和地理极为丰富,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加岛也是得益于赤道、洋流和地质板块,在220平方公里中支持着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 同样作为群岛,由于是生态敏感的特殊区域,不论是其承载力还是接待能力都很有限,因此不应从数量来取胜,而应考虑相对中高端的游览和游学。因此可以学习加岛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包括门票、特殊的野外导赏等。

– 生物多样性无疑是重要的卖点,长岛位于黄海生态区,自然坐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网络中大多数的水鸟物种,这里还是斑海豹繁殖的地方。而其海草床、海藻场、盐沼湿地,更是在整个中国海岸线上称得上典型。加岛独特的生物不在多,而在于精,在每年“摆动”的自然条件中,以肉眼可见的尺度展示着进化的过程。因此,从动态观察的角度,两者均有自身的特色。

– 两者都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加岛展示了火山从形成到老去的各个阶段,以及植被在其上的扩散和演替。可惜长岛的地质奇观我还没有深入了解,从目前目力可及的景观,以及据说调查研究的结论,同样是具有独特的特征。

– 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在群岛的部分岛屿有人类活动。除了旅游业以外,加岛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咖啡种植;长岛除了渔家乐以外,海水养殖目前看起来体量很大,如果能够有效规范、打造生态产品、考虑地理标识等,就可以将国家公园建设和社区发展相结合。

最后一点,以后值得深入解释,这也应是长岛最与众不同的特征。

目前,我给创建办公室介绍了加岛收费的情况,以及厄瓜多尔管理当局以此调控客流以保护当地生态的行为。但要深刻理解上述的相似性,并且多角度参考加岛的管理方式,需要沉下心来细细梳理,才能真正找到中国海洋类型国家公园自身的特色。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Leave a comment

蓝色经验在大湾区的实践潜能

2023年3月30日,我参加了由第七届国合会海洋治理专题政策研究项目所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蓝色经济助力碳中和研讨会”。会议发言的专家,主要是政策背后的智库,脑力激荡,妙想频出。

苏纪兰院士分析了现有中国蓝色经济的统计情况。由于中国的统计口径(所统计的内涵)大于国际主流的评价方法,因此中国的海洋经济应是被高估了。戴民汉院士从海洋的固碳效应说开去,提出需要进一步明晰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等政策应当处理的问题。其他专家也从各自的规划、科学、监测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我结合机构的现有工作,以我们机构的《蓝色经验在大湾区的实践潜能》为题,以三件我们正在执行且有潜力在大湾区实践可持的续蓝色经济,提了三个可能的方向。

1、讲好蓝碳故事

去年在海南启动的,利用废弃虾塘进行红树林恢复的试点,如果能够顺利完成,是可以对大湾区有两好的启示的。
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了大量有利于红树林修复的国家立法、政策、决心,包括
《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0)
以及相应的《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2)
《湿地保护法》针对红树林的多个条款(2022)
筹建中的“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2022)等。
这些无一不提示我们,国家对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将投入巨大资金。

因此,在社会组织的参与中,大湾区应当考虑四个方向的产出:
(1)、全球湾区蓝碳示范
全球其他三个大湾区均没有红树林,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经验应当一开始就考虑为其他小型湾区提供示范意义。
(2)、更蓝的碳
人们考虑蓝碳的时候,大多数只考虑了“碳”,而鲜有关注“蓝”。因此,在红树林的修复过程中,应当考虑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挖掘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中的作用,例如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社区福祉
考虑到很高比例的红树林的破坏都与建造并废弃的养殖塘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帮助建立恢复和社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得可持续的养殖能够保持修复后红树林区域的维护(例如管理)和运营。
(4)、引领履约
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是《湿地公约》下的一个区域实体。我们作为国际合作组织,自然承担着观察并总结经验的角色。

2、精算海洋价值

海洋到底值多少钱?各处给过范围不一、尺度不定、角度不同的测算。目前
我们自己牵头进行过的尝试: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足迹报告2019》,包含碳足迹在15年间的变化;
《中国蓝色经济报告2022》,计算了中国海洋的总价值;
《海洋生态系统核算》希望核算一个相对小尺度(地级市下,若干岛屿)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计算中)。
深圳市自己已经进行了生态产品总值(GEP)的核算 —— 仅在陆地,未涉海洋。

因此我认为,这些分散但结合双碳的铺垫,应该能为大湾区的实践价值提供一些经验。
我认为,考虑到大湾区具备较全面的蓝碳类型(海草床、红树林、盐沼)、典型大型河口特点、独有的行政体系,如能在大湾区探索出城市群尺度的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核算体系,则可以服务于全球三大湾区,以及小型的海湾城市群。

3、促进蓝色金融

我们正结合《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债券目录》《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等国内外指导性文件,构建一套标准化、可操作、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蓝色产业分类目录》(Blue Taxonomy),将其铸造成金融部门“趁手”的工具,用于支持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发展。

这一工作在大湾区的实践潜力非常直接。大湾区不仅具有完备的涉海产业,涵盖捕捞养殖、船舶海工等多个部门,更有多元的金融元素。我们可以:
(1)、在金融行业内,寻找愿意采用《中国蓝色产业分类目录》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的试点;
(2)、在金融监管部门间,推荐该《目录》作为标准/指南等,对蓝色金融产品进行监管;
(3)、与行业协会、具有相应背景的机构或专家合作,自己利用该目录筛选出一批项目,共同开发“可持续涉海产业项目库”。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海洋塑料同僚团建2023

西历二零二三年二月底,余率同僚十余人,访福州、宁德,见海阔,访水殖,商大计。记之。

平潭
平潭者,名谬矣,实乃一屿。鲜平无潭,石耸风疾,弗适农牧。民曾困之,莫不愿离。甲子之前,始建路桥,生方稍善。民因之而奋,多事隧桥之业,遍揽多工,竟布全国。同因长久之瘠,民须出海而渔,古往舟楫近岸,今时船航远洋。因其船广弋大洋,时闻不端,常遭制裁。

平潭风疾,其声如嚎,其势如击。居驿合窗,噪不能眠。民因之建百余风电机组而成场,自岸外延,蔚为壮观。古之困,今之利,何驱此变?皆因新需及适技也。

岛治史平,亦乏胜景,幸得凉意,夏时客涌。建民宿而迎,作文创而沽。因屿至台湾至近,建摄影处,引众客至。

平潭平淡,然见海岛之地善随良机,民尽其力而生,举其智而引客,虽常受非议,仍觉其不易。

连江
连江者,名亦奇,望海而乏江,莫不如称连海。

连江产鲍,言溯千年。古之珍馐,今渐亲民,则飨众。

访连江殖鲍巨社,品其成品,甚甘;察其加工,尤速;视其转运,颇细。随行者,莫不愿自购而家享也。

午食于一巨型浮舟,餐毕,乘艇如社之殖地,乃近岸海域。碧空蔚海间,浮球散,不可穷极!近,则见球成齐行,小舟可梭其间,似步于天陇。嘻,海之殖,无别于耕也。

艇工取一球,提之而展于甲板,见六室小笼,鲍生其中,覆于笼壁,食龙须菜及海带。一笼百余只,料海天之间,鲍及数十万头。

笼外附物者多。得二蛎,海水濯而吞之,鲜而具乳味。

福鼎
福鼎自古以白茶而名,街市漫行,多见茶肆。福鼎今属宁德,从宁而多育殖大黄鱼。福鼎治俞山岛,自成一镇,镇民多殖黄鱼,牡蛎。幸得访之。

携四人,由福鼎乘舟,半时至俞山。航道外,网箱密布。登其最大者,有一浮屋,乃其主人。见余诸人,出而捞。

黄鱼奇。渔家网之而箱,待其自殆。忽闻竹击,声轻而疾。细寻,竟自鱼箱。

黄鱼自鱼苗至成,需二年。幸殖户无需囿其性,四时可售,终年可养。然殖鱼需饵,人制之饵净而杂鱼污,众殖户偏杂鱼而不改,盖因其价廉而长速,然不顾其境也。此户异之,多用人制之饵,故多言其困,同商可共之事。

殖户自网箱中特捞天养之鱼,无用料酒葱姜烹制,竟无毫腥。讶之。

此行五日,见近海之殖,谋未来之计,联同僚之谊。动静相合,劳逸相错,习于游,趣也。

Posted in 吴|Shanghainese, 思|Thinking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妈妈带孩子们去云南玩。

别人问囡囡,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

囡囡:我喜欢妈妈!

妈妈:咦,不是以前都是说“爸爸妈妈都喜欢”的吗?

囡囡:因为今天只有你在呀。

Posted in 家|Family,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BBNJ —— 保护工作者无力促成的生物多样性协定

BBNJ即将于2023年2月20日重启谈判。在此背景下,春节假期间我完成了一份报告,针对BBNJ第五次会议后,中国应当关注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已经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然而,在如此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条约中,我却发现,保护工作者却反而很难设立立场、提出主张,以促成协定。

这不是说保护机构认为BBNJ没有用,更不是说保护机构不倡导或者不应倡导公海中的海洋保护。我是说,在促成协定的谈判过程中,保护机构能够起到的作用很弱。具体而言,保护机构很难提出明确的主张,使得这份协定能够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也无法提出倡导,使得争议的焦点能够尽快解决。

BBNJ和其产生的必要性

BBNJ,指的是“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of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是一项正在谈判中的法律文书,被认为是当下海洋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立法过程,受到了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许多人把谈判中的BBNJ协定的重要性跟《巴黎气候协定》相提并论,并不夸张。《巴黎气候协定》能够重塑体量浩大的能源行业,改变国家立法和政策,在经济和军事之外调整各国的话语权,而且影响全人类的未来;BBNJ则能够建立未来海洋可持续利用的游戏规则,改变海洋治理体系,也同样事关人类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对于BBNJ的讨论缘起于深海生命系统的发现。由于深海海底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特殊环境,主流科学曾长期认为深海海底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寂静荒芜,没有生命。但随着海底热液和冷泉被发现,周围的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逐渐为人所知。有别于陆地或海洋上层的生态系统,这些生命不依赖人类熟知的氧气、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以硫作为能量循环的基础,因此这些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产生的生物化学物质、以及可能的生理过程,都与目前所知的物种迥然不同——因此对这些生物的利用能够极大地拓展人类可利用生物资源的边界。其中最直接的应用包括制药、化妆品等利润丰厚的商业产品。

除了直观的商业价值,这些不为人所知的生命还可能为许多新兴产业提供想象空间,例如为人造肉提供新的技术路径,从而改变农业和相关产业,或者因其特殊的生产方式(此处“生产”指类似植物生长等“初级生产”)改变能源等行业。同样重要的是,这些独特生物中所包括的核酸序列可能成为未来病毒的来源——这一遐想虽遥不可及,但在全球新冠疫情进入第四年的背景下,阴谋论者必定会认可或放大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是BBNJ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渔业和深海遗传资源以外,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海洋塑料等都成为了可能纳入BBNJ的议题。所以BBNJ所包含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限于肇始所说的海底生物,事实上囊括了整个海洋中相关区域而不限于海底。

在BBNJ谈判之前,其实国际社会已经有过许多尝试来规范公海中海洋生物的治理。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中此前已有两项针对生物多样性的协定,分别是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大会决议第48/263号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简称《1994年执行协定》)和1995年通过的《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执行协定》(简称《鱼类种群协定》)。然而,这两份协定仅就某项具体问题进行了规制,并未完整地解决公海中生物多样性的综合问题。

因此,在最好的结局中,BBNJ可以成为公海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部硬法。

以上是背景。

BBNJ核心内容与保护组织的应该考虑的问题

目前的BBNJ草稿分为十个部分,除却法律语言所要求的术语、执行等,最受关注的包括四个核心内容,各具不同性质和特点。目前有很多NGO和科研机构已经写了不错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这份看似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管辖权内)高度互补的公约(国家管辖权外),在结合法理和实践后,我却很难想到国际保护机构应当怎样实际地倡导,以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下针对四个核心的谈判要素一一介绍。

第一,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ABS:生物遗传资源,包括其惠益分享在内的海洋遗传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是BBNJ新协定中的核心部分,在谈判进程中一直是争议的焦点。BBNJ最初的想法即源于人类预见到海底生物资源的潜在开发价值: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如果读者曾经在奢侈品柜台留意过化妆品,其中最昂贵的几个品牌中,就有主打海洋的某法国护肤品。几十克的小瓶子可以卖到五千到一万人民币乃至更高。显而易见,具有资金技术的发达国家,基于其已经打下的基础,有能力优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获得利润,而缺乏资金技术的资金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落后于发达国家,南北国家的贫富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在公海中,海洋生物应是人类所共有的,某个国家(或企业)开发的产品和所获的利润固然需要弥补其研发的成本,但其在赚取适当的利润后也应当将这些源于海洋生物的惠益公平地分享给其他国家,从而使得全人类都能从中受益。这被称为“惠益分享”,也是是BBNJ需要处理的问题,问题包括几个常见的疑问词:who 谁分享给谁、when 什么时候开始分享、how 是以现金还是别的方式分享、where 以什么平台和机制等等、which 分享哪些(既往的还是仅仅是未来的)等等。

参与谈判的都是各个国家,国家在谈判进程中对于ABS争执不下,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事关各国利益的。但作为保护工作者,真的有本事以BBNJ的ABS某个主张来倡导更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吗?很难。

我们重新审视一下ABS:ABS来源于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在这之中,保护工作者能够倡导ABS,从而帮助当地社区通过保护遗传资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然而,BBNJ的ABS底层逻辑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目前讨论的BBNJ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BBNJ从定义上,就是在主权之外获取的生物遗传资源,受惠人应当是全人类。传统意义上,获取人在任何主权范围内(例如在小岛屿国家周边)获取的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受《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为依据的国家立法约束,但BBNJ针对的,则是这些范围以外的海域进行规范。因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其ABS的受益人应当为全人类,或者至少是所有缔约国。因此,倡导ABS,本质上是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公平,而并没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无论ABS条款如何改变,它无法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仅仅是弥合国与国之间在海洋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差距。。

请注意,我站在保护工作者的视角看,我非主张不要ABS,我也并非否定BBNJ的必要性。我的观点是:保护工作者无法通过倡导BBNJ的ABS来使得公海中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二,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目前,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明确,全球需要达到30%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公海自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原则,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在公海上设立排他性的控制或管辖,限制别人的活动和进入。所以,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的划区域管理必须基于国际合作与协商。BBNJ就能解决这个授权的问题。

此外,针对划区的细节,我可以一一否决保护组织可能倡导的主要要素:
1、划定的机构。既然是公海,那必是BBNJ的工作组、委员会、或者所指定/授权的国家或者团队——因此无可主张。
2、划定的区域。由于总面积确定,而当下又无明确有效的划定方法,因此缔约时的文书必定仅能保证程序正确——亦无可主张。
3、划定的工具。面对着充满大量未知的海洋,保护工作者目前却并未掌握任何一项能够有把握推广的划区工具——所以很难提出直接的主张,何况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出现在一份条约中。
4、管理。a)保护机构或许可以倡导最最严格的保护——即禁止所有船只和活动在划定的海洋保护区内出现,但在此情形下,其中发生的所有情况都将不为人所知,在这其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处理漏油事件、打捞塑料垃圾)都无法解决,相信理性的机构不会有此主张。b)在“科研豁免”的情形下,严格管理渔船、商船、其他人类活动。在此情形下的划分,并不比BBNJ所能想象的更严格。

因此,对于划区管理的工具,本质上是各个国家在开发兴趣之间的博弈,保护工作者自己也没有趁手的工具,也很难有技术开发,所以无可主张。

请注意,我站在保护工作者的视角看,我非主张不需要划区,我也并非否定BBNJ的必要性。我的观点是:保护工作者无法通过倡导BBNJ的划区管理工具或其选用的方法,使得公海中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三,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议题是指各国通过建立体系,对受其管辖的发生在公海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BBNJ草案中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已经比较完备(虽然充满争议)。保护机构确实可以通过要求更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可以通过降低启动评估的门槛、要求成为特定的参与方进行监督来实现。

因此,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保护机构能做的确实有,但也比较有限

第四,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很多发展欠发达国家即使有心保护也没有相应的能力、技术与资金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所以在海洋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部分大国就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包括自行履约以及帮助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到BBNJ的治理中。

既然能力和技术需要从强国转移到弱国,保护机构或许可以倡导让更多强国承担责任。但这并不会改变强国或者弱国去海洋进行作业的频度和强度,亦即,强国不会因为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而改变其收集/破坏的强度——强度只会由规定(例如配额)和利益本身来确定。

强国帮助弱国进行能力建设来保护海洋,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承诺(无论其是否能做到)。因此在目前的文本中,这一原则几乎没有异议(因为没有具体的承诺,也没有国家已经被划分为必须要输出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因此,BBNJ中已经有了政治正确的的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原则,保护机构无可改进

总结

经过这些思考,我也开窍了。保护机构对于一个公海的生物多样性条约无法贡献,这一悖论可能有其逻辑基础:由于BBNJ仅仅关注公地,从而使得其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与公地的保护有关,这与保护机构的中立性重合。在已经确定了目标(30×30),且面对的又是充满未知的海洋,没有特殊信息的情况下,BBNJ中所达成的所有原则,都符合保护机构的诉求。

当然,缔约以后,保护工作者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进。这是后话。

但求其早日缔约。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崇左买的一颗糖

2023年春节假期,去了广西崇左度假——中国最重要的甘蔗产地和糖业最大城市。在民宿旁边买了几粒糖。买完发现,生产厂家在上海闵行,离我家不过几公里远。

所以大概率是,砂糖从崇左运到了上海,做成糖果又运回崇左来卖;几个上海人跑到崇左来玩,却买了自家隔壁的工业产品。

自然,但又有点可笑。

细致的社会分工,灵活的人口流动,见微知著。

Posted in 家|Family,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 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今天我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保护利用湿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21年6月8日,18版。全文如下。

湿地的定义非常广泛,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滞蓄洪区、泥炭地、湿草甸等。

今年是《湿地公约》缔结50周年。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仍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熟知。首先,湿地的碳汇能力很高。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的两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固碳速率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还高,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其次,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逐渐排出。

然而,由于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行为,湿地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消失和退化。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是森林消失速度的3倍。湿地的保护现状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会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泥炭湿地内的水若被排干,湿地就会从固碳大户变成排碳大户,碳汇就会变成碳源,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许多国家采取了值得借鉴的举措。中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就地保护、流域协同、政策法规等方面贡献了许多创新保护案例;南非发起“为湿地工作”项目,为湿地周边地区民众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白俄罗斯开展泥炭地修复计划,预计将在未来20年减少超过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墨西哥宣布在未来50年内,将在近300个河流流域建立水资源储备点。

湿地保护的未来发展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需要充分认识并发掘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保护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碳汇功能,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二是继续发掘湿地生态旅游潜力。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可持续物产和旅游资源,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使得湿地管理部门以外的机构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合理利用湿地,水利部门可以优化流域水量分配调节;农业部门能够生产更多的水稻、渔获;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利用湿地的功能即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当下,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依赖湿地维持生计。2.7亿人口以湿地相关的旅游业为生,占全球就业人口的9%。保护湿地,有助于提高供水安全性,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50年,世界水需求量约是目前的1.5倍,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有着重要贡献。长远来看,保护湿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各国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白紫微采访整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6/08/nbs.D110000renmrb_18.htm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普通话多音字的缘由

注意:以下归纳来源于本人的观察,并未作田野调查,且仅适用于大多数现象。本人认可有不少无法归入以下规律的案例,但此情况并不影响以下规律的存在。

现代汉语(目前的汉语普通话)中存在着大量“多音字”,但多音字其实是对于“北京音”或者“简化字”的妥协。总结了一下,90%的多音字的来源无非是五类,我概括为古今、正简、文白、词性、假借。

一、古今

许多现在常用字的读法,一到了地名或者人名中就有特殊读法的,基本上都是源于古今读法的区别。例如六(Lù)安,鸭绿(Lù)江;燕(Yān)山;华(Huà);任(Rén);曲(Qū)

当然,此处不包括因为翻译外来语造成的多音,因其牵涉到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点翻译时采用的是何种汉语。例如龟(Qiū)兹,可以想像当时在西域使用的汉字发音与中原也一定不同。

这一些“多音”现象,通常出现在官话区,在较好保留古代汉语发音的各个语言中(例如粤语、吴语等),这一现象通常较少。例如吴语中以上发音并无区别。

二、正简

许多字是在从正字简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合并,即用一个简化字表示多个正体字造成的多音。例如:

干 – 幹部 – 乾燥 – 干戈

发 – 發展 – 頭髮

这些多音字很容易理解——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灵魂 ,找了同一个肉身罢了。

三、文白

此处必须涉及到普通话的官方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从而,北方官话中固有的文白异读,成为了一个字的两个读音。目前的语文教育系统有意或者无意地遗漏了对于文白异读的解释,于是生生造就了假性的“多音字”。示例按照 文 – 白顺序:

血(xuê)液 – 流血(xiê) 

单薄 (bó) – 薄 (báo)纸

麻雀 (què) – 家雀 (qiâo)

和(hé)平 – [麻将]和 (hú) (说真的,此处哪个是文读哪个是白读还真不好区分,从麻将的固定用法和其他汉语看,hú应该才是其文读吧)

重 (zhòng) 量 – 重 (chóng)新 (再一次有些困惑,参考“重庆”中读“chóng”,猜测zhòng是白读)

恐吓 (hè) – 吓(xià)人 (现代汉语为了”嚇”的白读,直接造了一个新字 “吓”,也只能服气了)

用白读来组双音节词真困难啊…… 由于是官话的文白异读,所以大多数其他汉语语言在这套多音字中一定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当然,各个汉语中也都存在自己的文白异读,例如上海话:生(sāng)的花生(sēn)米,大(dâ)世界很大(dû),等等。

四、词性(通常是声调的改变)

数(shû)(shù)

冲 (chòng) (chōng)

卷 (juān)(juàn)

磨 (mò)(mó)

在粤语中本人还不太清楚。吴语中这几个字的不同词性发音却仍然是一致的。此外,吴语中由于存在连续变调,即组词之后,每个字的调值由前字确定,因此即使有不一致,也不太会体现出因词性变化而产生的声调改变。

五、假借

由于现代白话文中用了大量助词,这些词本就没有对应的书面词,或者说,在古代书写系统——文言中,不存在这些词,所以就不得不假借某些字词,并规定其为“多音字”。

给 (gêi) 从表示给(jî)予的含义中,规定其表示口语中的gei一字,而事实上此字从未存在于书面;类似的还有“把”,等等。

“的”“地”“得”,三字本各有其含义,被假借而来,规定其表示口语中的de 助词。因此,除了应付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多必要严格区分这三字。

当然,这个情况存在于所有汉语中,书写粤语白话中用的大量口字旁的拟声字,实际上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最后,仍然有很多字无法归入这五个类型,比如“乐”。但是记住这几个规则,以后看到“多音字”大概也就会猜得到它的缘由了吧。

注:上声(第三声)因输入不便,用â, û, ô等替代。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語|Language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汉语疑问字不过是口语的a型简化 —一个汉语疑问词的小发现

汉语中提问时需要用到各种疑问字,例如吗,咋,啥,啦。从其构词来看,均是口字旁的形声字。而从我个人阅读经验来看,在任何文言中从没有出现过。说明一个事实,这些发音是人们口语中使用的,所以对应的汉字在新文化运动前不存在;由于其声部并未直接对应北方话的发音,其形声字应该是按照吴语或者粤语的文读音创造的(对此不很确定)。

而这些字其实都只是书面疑问字的简化,以下用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标注

怎 (zen) —> z- +a —>  za (咋)

例:你怎么啦?你咋了/你咋啦?

么 (me) —> m- +a —>  ma (吗)

例:你好么-a?你好吗?

了 (le) —> l- +a —>  la (啦)

例:吃过了-a?吃过啦?

什 (shen) —> sh- +a —>  sha (啥)

例:你要什么-a?你要啥?

上海话中也一样

弗 (v) —> v- +a —>  va (伐)

例:好弗-a? —> 好伐?

西南官话同样:

个 (ge) —> g- +a —>  ga (噶) 表疑问

例:个好?(好吗?) —> 噶?(好吗?)

日语的疑问助词类似,か(ka),也是-a结尾。但是无奈我只是掌握了一些日语知识,不会日语,所以没有发现是哪个疑问词的简化。有人能告诉我吗?

Posted in 語|Language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2020年未曾预料的宅月

未来某天翻看今天的文字,就如同这两天翻到过去十几年的记录。2020年初,武汉及湖北省发源的一次冠状病毒疫情,让中国大地的普罗大众皆禁足在屋,延长春节假期,假后在家工作。而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也获得了少见的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月。上一次有这样反省的机会,可能应该追溯到2012年独自在北京生活的日子了。

过去几年中,真正的思考变少了,为数不多的思考也都只是为了工作(即使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今天先来想想原因。

有两个孩子,还是和太太一起自己带,应该算是主因。本来在家就尽可能少用电子设备,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坐下来写东西了。可见的未来两年半内,即女儿去幼儿园前,应该还会需要陪她非常多的时间。而就算有一点空,也应该争分夺秒,让太太有时间做事。这样的灵活度已是非常奢侈了,写东西就更加不论了。

专注力的毁坏是另一个糟糕的原因,我有意识地拒绝智能手机到2013年(之前就是普通诺基亚),并且至今也很少用微信,因为频繁的消息推送和过多的信息显然让人拿着手机会手足无措。而相比于桌面电脑,手机的过分便捷让商家想尽一切占用“screen time”,因而使信息更加复杂。但即使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每次打开手机必要有明确目的,我还是感到专注力的下降。很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从三四岁就熟练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们,其专注力、创造性将如何保障。

同样好的借口是博客平台的缺失,我依然很怀念MSN和其附带的Space。当同时存在即时和留言型的互动时,人们就有动力自己思考并、总结,哪怕写下流水账,也多少留下的生活的印记。而如今,微博和朋友圈的性质,就决定了深度思维的瓶颈。即使类似于抖音等快消文化中也会有很多积极的信息,例如生活窍门,科普内容等,但其归根结底是人们学到和接受的知识,却鲜有逼迫人思考的压力。国外也同样糟糕,却依然有类似于 Medium等鼓励思考的严肃博客网站,当然只可惜被墙了。

所以我缩在庞大网络的一隅,用着人们不方便的方式(自建一个网站博客),逼自己写一些东西,希望能思考、观察、总结人们或许不了解的事情,显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有益存在。

看看自己能坚持几篇吧。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